贵图古籍有话说③ | 无需劝慰,只需理解-凯发k8官网下载手机版
编者按:
古籍离我们远吗?
其实挺远的。别说原文,即便是译文,也常叫人读得云里雾里,摸不着头脑。
其实挺近的。我们日常的成语典故,思维方式,汲取的教训和经验,实则都来自经典。
古籍带着历史的厚重一路走来,表现出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。但不得不承认,古籍是真的难读又难懂。怎么把“读古籍”的切入点和过程变得有意思?这一次,古籍有话说!
多彩贵州网联合贵州省图书馆,推出融媒体系列报道《贵图古籍有话说》。我们不想长篇大论全面解读一本书,更不想强调“深刻”,我们希望通过“借热词,读古籍,解困惑”,引起你对阅读古籍的兴趣。从古籍里找到先贤们留给我们的那些“情绪价值”,看他们教你怎么用智慧拿捏人生,一起找到自己的读书路径。
记者 应腾 熊茜雯 动态视觉/袁明钰
提到当代年轻人社交状态,你是不是常看到两个词——同理心和共情能力。
在面对处理“人际关系”时,笨拙的我们开始研究这些词背后的意思,努力的去消化和理解。直到再看《素书》时我们发现,原来在两千多年前,古人也陷入在这巨大的情绪内耗里,并“预判了我们的预判”,给怎么社交“打了个样”。
在贵州省图书馆馆藏的明刻本,来自汉代隐士黄石公所写的《素书》里,是这么认为的:
仁者,人之所亲,有慈慧恻隐之心,以遂其生成。
——《黄石公素书》北宋张商英注(第一章原始)
乍一看,圣贤的道理都好宏大,凡人怎么可能做到这样的心境。别急,你逐字去看,其实并不是很难——
什么样的人是有仁德的人?他说,只要你有恻隐之心。
那什么是恻隐之心?
他说,是怜悯之心,是慈悲。
仁者,人之所亲,有慈慧恻隐之心,以遂其生成。——《黄石公素书》北宋张商英注(第一章原始)
你看,圣贤之所以成为圣贤,和“为人”有着很大的关系,他叫你尽可能充满善意地去看待人和事。
研读《素书》里的这句话时,我们回想起小时候熟读的古诗词,比如那句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或是那句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”。
发现没,中国文人一直传承的,不就是怜悯之心,不就是恻隐之心吗?
贵州省图书馆馆藏《黄石公素书》
而比黄石公年长80岁的孟子,把儒家的四种德行进行总结,他说:
恻隐之心,仁之端也;羞恶之心,义之端也;辞让之心,礼之端也;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。
——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第六章
坚信“人性本善”的孟子认为,人首先要有怜悯他人的同理心,其次是知羞耻的羞恶心、先人后己的辞让心、分辨是非得失的是非心。
有趣的是,战国孟子提到的“恻隐之心”,在80年后被汉代黄石公写在中国谋略第一书《素书》的第一章里。
他说,“道、德、仁、义、礼”是做人的根本。人只有把根本做到了,才能成就一番事业。
黄石公对“仁”特别推崇。他心中的“仁爱”,其实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“人情味”。
做仁者难吗?我们发现并不难。
因为他认为,仁者之所以能成为仁者,因为他能设身处地,发自内心的去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和快乐,看到对方真实的情绪和背后的原因,从而产生共鸣和关爱。
这就不是我们现在说的“同理心”和“共情能力”吗?
有时候我们在想,读古籍,究竟读的是什么呢?
直到我们做《贵图古籍有话说》系列渐渐发现,我们读的,其实是中国大儒们在经历巨大精神内耗、和外界事物纠缠、在提心吊胆或失魂落魄后,把知识和经验高度总结、提取浓缩,让后人在研究、读懂的过程中,逐渐营造心境、塑造心态,对自己进行更好的认识。
这种心理疗愈的过程,叫“修身”。
贵州省图书馆馆藏《黄石公素书》,是罕见的明刻本
回到最开始我们提到的“同理心”和“共情能力”,《素书》里写的“有慈慧恻隐之心,以其生成”,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那句——“理解,比劝慰更重要。”
这世上或许没有绝对的感同身受,但我们,可以惺惺相惜。
- 2024-07-26习语品读|这片红树林是“国宝”,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
- 2024-07-26短评·总书记的改革论|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
- 2024-07-26“体育强则中国强,国运兴则体育兴”
- 2024-07-26财经观察:尽享夏日好“食”光 餐饮消费活力足